今年“6·30”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將至。本次活動按照更加註重營造氛圍、更加註重社會參與、更加註重整合資源的要求,大力倡導“一份捐贈一份愛心”理念,廣泛發動和組織社會各界捐款資助我省扶持不具備生產生活條件貧困村搬遷安置項目、幫扶我省城鄉貧困人口、弱勢群體和困難群眾。
  據瞭解,除定向捐贈資金外,省策劃的重大活動、行業系統勸募的資金主要用於“兩不具備”貧困村的搬遷安置;按照工作計劃,珠江三角洲各市要加大“兩不具備”貧困村搬遷安置項目定向捐贈動員力度,為對口幫扶市縣募集扶持“兩不具備”貧困村莊搬遷農戶補助資金。
  20.9萬貧困戶
  列入新一輪幫扶
  2009年,省委、省政府針對全省扶貧開發工作現實情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客觀要求,創新扶貧開發機制,把扶貧開發工作重心下移到村到戶,作出了扶貧開發“規划到戶、責任到人”的決策部署,按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500元以下等基本條件,確定了3407個貧困村以及貧困村內的36.7萬貧困戶、158.6萬貧困人口為扶持對象。
  2009年我省出台了《關於我省扶貧開發“雙到”工作的實施意見》,組織動員全省力量幫扶,明確用3年時間,通過實施“規划到戶、責任到人”扶貧開發工作責任制,採取“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等綜合扶貧措施,確保被幫扶的貧困村基本改變落後面貌,被幫扶的貧困戶基本實現穩定脫貧。截至2012年底,全省共投入幫扶資金227.3億元。扶貧開發“雙到”工作不僅給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更重要的是激起了貧困村貧困戶的自主脫貧意識,掀起了從機關到企業、從幹部到群眾,全省動員、全民行動的社會扶貧大格局。
  2010—2012年三年扶貧開發“雙到”工作結束後,省扶貧辦做好3407個貧困村跟蹤聯繫,建立跟蹤聯繫機制,規定原幫扶單位必須繼續跟蹤聯繫幫扶村三年,每年定期走訪慰問,不斷鞏固扶貧工作成果。
  第一輪扶貧開發“雙到”考核驗收後,根據《廣東省農村扶貧開發實施意見》,2013年4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新一輪扶貧開發“規划到戶責任到人”及重點縣(市)幫扶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從2013年到2015年,把韶關市新豐縣等全省21個重點縣、2571個相對貧困村及村內有勞動能力的20.9萬貧困戶、90.6萬相對貧困人口作新一輪扶貧開發“雙到”幫扶對象。
  累計3萬多戶
  得到搬遷安置
  2013年4月28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啟動了新一輪扶貧開發“雙到”工作。全省各地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緊緊圍繞我省加快粵東西北振興發展戰略大局,圍繞振興抓扶貧,推進扶貧促振興,科學謀劃,精心組織,狠抓落實,保證了駐村幹部按時到位、幫扶方案制定到位、幫扶資金落實到位、幫扶項目實施到位。
  據統計,全省2571個重點幫扶村共有7986名幫扶幹部,截至2013年底,全省2571個重點幫扶村到位資金30.8億元;啟動實施扶貧項目17620個,一大批村莊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順利啟動,部分建成使用;完成10萬戶農村低收入住房困難戶住房改建任務和1.5萬戶“兩不具備”村莊移民搬遷任務。
  我省不具備生產生活條件貧困村莊是指坐落在我省石灰岩地區、高寒山區以及存在地質災害隱患地區的邊遠分散自然村莊。這些村莊普遍存在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耕地少,氣候惡劣,或天旱,或洪澇,或霜凍,或有嚴重的地質隱患,生活生產條件極其惡劣,村民讀書難、看病難、發展更難。
  為徹底解決這部分貧困村莊脫貧致富問題,2011年,我省扶貧領導小組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不具備生產生活條件貧困村莊搬遷安置工作的通知》,提出“從2011年開始到2015年,用5年左右時間集中力量完成3000條‘兩不具備’貧困村莊、6萬戶、30萬人的搬遷安置任務”的工作目標。2011—2012年共搬遷安置1234條村、22390戶。2013年全省計劃搬遷安置1.5萬戶,實際下達15471戶。建(購)住房面積達149.7萬平方米,戶均97平方米。
  建立健全精準
  扶貧工作機制
  2014年是我省扶貧開發工作攻堅年,也是貫徹落實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戰略部署,深化落實全省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的關鍵年。省扶貧辦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將建立健全精準扶貧工作機制,針對重點幫扶村、貧困戶的致貧原因,採取“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等綜合措施,註重長效機制進村、造血功能進村、“雪中送炭”進村、脫貧志向進村、優良作風進村。各級政府要加大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力度;完善金融扶貧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向貧困地區增加信貸投放,簡化小額貸款手續,落實扶貧貼息貸款政策;切實發揮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作用,行業部門項目資金應有計劃優先安排到重點幫扶村。
  突出抓好產業扶貧和貧困家庭勞動力轉移就業。按照市場規律,充分利用幫扶方和被幫扶方的市場和資源優勢,突破村、鎮界限實施連片開發,以產業經營為紐帶,以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為目標,以培育特色主導產業為基礎,扶持和鼓勵農業企業到貧困地區興辦帶動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生產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或加工企業;著力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新型家庭農場,輻射帶動重點幫扶村和貧困農民增加收入,確保幫扶村有一個以上主導產業、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參與一個以上專業合作社。通過產業扶貧和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確保到2014年底被幫扶的有勞動能力貧困戶人均純收入比2012年增長50%以上。
  切實抓好幫扶村公共服務設施民生工程建設。按照建設美麗鄉村的要求,全面完成2571個重點幫扶村的村莊建設發展規劃,加快完成重點幫扶村內行政村通往300人以上自然村的村道硬底化建設以及農村飲水、電網、教育、衛生、文化和信息化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按時完成農村10萬低收入住房困難戶住房改造和1.5萬戶“兩不具備”貧困村莊移民搬遷安置任務。
  ■樣本
  河源東源澗頭鎮澗新村:
  異地搬遷建起新村
  河源市東源縣澗頭鎮澗新村是粵北山區的貧困村,地處邊遠地帶,村裡交通十分不便,上學難、行路難、看病難等問題突出。2013年,該村在有關部門支持下,對所屬的兩個自然村實施異地搬遷安置,在澗頭鎮墟鎮附近建設澗新村新村。
  通過一年的努力,澗新村“兩不具備”村莊搬遷安置工作進展順利,新村可規劃建設150戶新房,已建成94戶,其中已有20多戶村民正式入住。新村基本完成了文化廣場、街巷道路、綠化、路燈、供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與鎮的工業園企業也達成就近用工合作意向。
  澗頭鎮及東源縣有關部門協助澗新村做好新村規劃和住房設計;澗新村由村“兩委”成員、村民代表組成新村建設理事會,負責新村建設具體工作,如新居建設、資金籌集、宅地分配等。
  澗新村的71歲村民李觀林說:“以前我家是住在五六公里開外的山區,周圍的鄰居有能力的早就搬走了,只剩我一家在那裡,感覺很孤獨。去年底我家搬遷到新村,生活比以前不知道方便了多少倍!”他舉例說,“記得以前我有一次肚子痛,臨時根本找不到人開摩托車走山路送我去醫院。現在住得離醫院近了,有急病很快就能到醫院。”  (原標題:積極幫扶“兩不具備”貧困村搬遷安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j33ijvg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